WEB3 與 WEB 3.0:它們有何不同?
編輯時間:2022-06-26 瀏覽次數:0
?互聯網是連接全球計算機的網絡網絡,于 1969 年出現,此后經歷了許多技術和基礎設施的修改以達到今天的水平。多年來,互聯網作為一種共享信息的手段的最初目的已經超出了這一范圍,并已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Tim Berners-Lee 對萬維網的介紹在以新穎的方式改變我們的生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網絡,詳細描述為萬維網,是建立在互聯網之上的網站集合。這些網站包含文本頁面、數字圖像、視頻、音頻等形式的信息,用戶可以從世界任何地方獲取這些信息。WWW 發明于 1989 年,它已經從最初的靜態頁面狀態逐漸演變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更具交互性的版本。
現在,隨著互聯網向第三次迭代推進,圍繞它進行了許多技術變革和熱烈討論,許多人對 web3 和 web 3.0 之間的區別感到困惑。盡管大多數圍繞第三代 Web 的討論都暗示 Web3 和 Web 3.0 是相同的,但兩者本質上是不同的。雖然 web3 是一個分散的、基于區塊鏈的網絡版本,但 web 3.0 突出了 Tim Berners-Lee 的鏈接或語義網絡的概念。
網絡的演變
當今引人入勝的交互式網絡是全球數十億人用來閱讀、編寫和共享信息以及與他人互動的主要工具,自成立以來已經經歷了許多演變階段。讓我們看看這些階段是什么,以及網絡自誕生以來已經發展了多少。
網絡 1.0
Web 1.0 是萬維網的初始版本,由 Tim Berners-Lee 于 1989 年開發,一直持續到 2004 年。這個時代的網站通常被稱為只讀網絡,僅提供信息,僅包含靜態內容。它們缺乏任何交互式內容或設計組件,主要通過超鏈接連接。此外,在此期間,只允許編寫和發送文本電子郵件,而圖像甚至不能上傳或附加。
然而,托管在由ISPS或免費網絡托管提供商管理的網絡服務器上的靜態頁面大多是個人頁面,非常受歡迎。有趣的是,用戶為他們閱讀的每個頁面付費,包括允許他們查找特定信息的目錄。
總體而言,Web 1.0 是一個內容交付網絡 (CDN),它允許在用戶被動消費材料的網站上顯示信息,而無需選擇留下評論、評論或其他類型的反饋。
網絡 2.0
Web 2.0,也稱為第二代萬維網,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流行萬維網,于2004年出現,至今仍在蓬勃發展。它被認為是便于用戶交互的讀寫網絡,這是對 Web 1.0 允許的單向通信的巨大改進。它使網站能夠生成用戶生成的內容,增強最終用戶的可用性和互操作性,從而使其成為參與性社交網絡。
Web 2.0 的社交連接性和交互性導致了 Facebook、Twitter、YouTube 或 Discord 等社交媒體平臺的發展,用戶可以在其中上傳其他用戶可以查看和提供反饋的內容。所有這些都導致互聯網擴展到 iPhone 和 android 等移動設備,導致 WhatsApp、Instagram、Uber 和 Paytm 等APP占據主導地位。
隨著 web 2.0 的用例從單純的通信和信息收集方式發展到電子商務等,用戶數量也增長到數十億,同時推動了用戶生成內容的創建。結果,web 2.0 變成了“web 即平臺”,開始在其上構建軟件APP。
網絡 3.0
作為下一代網絡,網絡 3.0 是可執行網絡或網絡的讀寫執行版本。它也被稱為語義網,是萬維網的擴展,使用萬維網聯盟 (W3C) 制定的標準。它旨在通過使用人工智能系統處理具有類人智能的信息,使互聯網更加智能。
Tim Berners-Lee 創造了語義網(Semantic Web)一詞,指的是可以在數據級別連接一切的網絡版本。他表示,隨著語義網的出現,“貿易、官僚主義和我們日常生活的日常機制將由機器與機器對話來處理。人們吹捧已久的“智能代理”最終將成為現實?!?/p>
在當今的互聯網中,存在信息孤島。例如,您在 LinkedIn 上上傳的信息不會在 Facebook 或 Twitter 上自動更新,因為它們沒有鏈接。Berners-Lee 的目標是通過鏈接網頁并使其具有互操作性來連接所有信息,這樣就不需要在不同的在線平臺上單獨上傳他們的信息。
從上面的討論中不難推斷,雖然人們將 web 3.0 與 web3 連接起來,但它們并不相同?,F在讓我們繼續前進,了解 web3 的概念。
什么是 web3?
Web3 是一個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開放網絡。由以太坊聯合創始人 Gavin Wood 在 2014 年提出,web3 背后的基本理念是通過消除亞馬遜和 Facebook 等 web 2.0 巨頭的集中力量的主導地位并將控制權交還給用戶來創建一個去中心化的互聯網版本。
Web3 希望從 web2 巨頭手中收回數據所有權,并在社區驅動的環境中使用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存儲和自我主權身份將其歸還給用戶。用戶將對誰可以訪問哪些數據擁有最終決定權。
MetaMask、Venly 或 TrustWallet 等加密貨幣錢包使這成為可能,用戶在其中存儲所有數據和身份的密鑰。他們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與其他區塊鏈APP互動,并控制誰可以訪問他們的數據。使用加密錢包登錄其他APP與使用 Facebook 帳戶類似,不同之處在于您的所有數據都由您自己保存和管理。
web3 和 web 3.0 的區別
語義網,稱為 web 3.0,通過跨網站重用和鏈接數據來關注效率和智能。然而,去中心化網絡或 web3 通過將數據和身份的控制權歸還給用戶,非常強調安全性和授權。
語義網使用一個名為solid pod的中心位置來存儲所有用戶數據,使用戶能夠處理第三方對其數據的訪問。Solid pod 還為在生態系統中充當身份的用戶發布了唯一的 WebID。在基于區塊鏈的 web3 中,用戶可以將他們的數據存儲在加密貨幣錢包中,他們可以使用他們的私鑰訪問該錢包。
此外,它們都使用不同的技術來實現其數據安全目的。Web3 使用區塊鏈技術,而在 web 3.0 中,使用了某些數據交換技術,如 RDF、SPARQL、OWL 和 SKOS。
web3中的數據分散在多個節點上,很難修改或刪除;但是,web3.0 中的數據可以毫不費力地更改。此外,存儲在實體 pod 中的數據是集中式的,而存儲在加密錢包中的密鑰提供對駐留在區塊鏈上的資產數據的訪問。
Web3 和 web 3.0 的相似之處
盡管 web3 和 web 3.0 在名稱上相似,但它們的概念和方法卻存在巨大差異。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web3 和 web 3.0 都旨在通過保持用戶對其數據的控制來創建更好的互聯網版本。核心區別在于為達到此目的而采取的方法。雖然數據存儲在語義網絡中的實體 pod 中,但 web3 使用去中心化技術來實現同樣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web3 和 web 3.0 都還在建設中(處于初期階段)。盡管各種 web3 和 web 3.0 實驗正在進行中,但它們尚未以成熟的形式實施。
總結
全球許多人,都認為 web3 與 3.0 相同。他們認為,網絡的未來將是重要的網絡 3.0 元素(如機器可讀性)和 web3 方面(如區塊鏈或元界)的集成。
然而,盡管語義網概念看起來合乎邏輯,但它從未獲得主流普及。另一方面,由于去中心化、數字資產、智能合約、開源平臺等帶來的好處,Web3 目前備受關注。隨著用例和現實應用的不斷增長,web3 似乎成為了小時,擁有改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潛力。
- 1 NFT API 即服務
- 2 METAFI介紹
- 3 DEFI 2.0:第二代 DEFI 協議
- 4 元宇宙教育系統開發解決方案
- 5 WEB3 與 WEB 3.0:它們有何不同?
- 6 元宇宙房地產系統開發

掃描微信二維碼
同市場經理溝通需求